晨光里的塞罕壩,松濤與風的絮語交織。河北工藝美術職業(yè)學院馬克思主義教學部的一行人踏著露水,走進這片鐫刻著奮斗印記的土地。這場研修,沒有預設的流程表,卻在每一步踏過的泥土里,藏著對紅色精神的全新解碼。

第一站是展覽館的老照片墻。泛黃的影像里,創(chuàng)業(yè)者們穿著棉襖在雪地里植樹的身影格外清晰。同行的老師們駐足良久,手指無意識地劃過玻璃展柜里磨損的鐵鍬?!边@些工具比課本里的文字更有重量?!庇腥溯p聲說。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帶著時光的包漿,無聲講述著從荒漠到林海的蛻變。據(jù)塞罕壩林場提供的資料,這樣的實物館藏已達千余件,每一件都對應著一段真實的奮斗故事。
午后的林間小屋進行,說起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造林往事。”那時候沒地方住,就挖地窨子,冬天凍得睡不著,就起來搓搓手接著育苗?!边@樣的敘述沒有華麗辭藻,卻讓河北工藝美術職業(yè)學院馬克思主義教學部的老師們將這些細節(jié)融入課堂的可能,讓理論講述更具溫度。
次日的徒步沿著當年的造林路線展開。腳下的沙土早已變成松軟的腐殖質,踩上去能聞到松針的清香。路邊的標識牌記錄著每片林子的栽種年份,1962年、1975年、1998年……數(shù)字背后是三代人的接力?!币郧霸跁镏v奉獻,總覺得抽象?!币晃焕蠋熯呑哌呎f,”現(xiàn)在看著這漫山遍野的樹,突然就懂了什么叫’功在當代,利在千秋’?!?/p>
最后在林場的瞭望塔下概括此行感受?!奔t色不是標簽,是看得見的腳印。””把研修所得轉化為課堂上的生動案例,才是真正的收獲?!痹捳Z里沒有空話,卻透著實實在在的思考。
河北工藝美術職業(yè)學院馬克思主義教學部的這次塞罕壩之行,沒有留下驚天動地的記錄,卻在每個人心里播下了一顆種子——如何讓紅色精神在講臺綻放,讓更多年輕心靈感受到信仰的力量。這或許就是研修最珍貴的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