冉莊地道戰(zhàn)紀念館是革命歷史紀念館,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(qū)冉莊村。1959年設紀念館;1961年3月,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國家AAA級旅游景區(qū)。
現(xiàn)加固保存著千米地道主干線及部分戰(zhàn)斗工事和地道口。1964~1966年,增設冉莊地道戰(zhàn)展廳。2017年12月,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、營地名單。
冉莊地道始挖于1938年,1937年“七.七”事變后,日本侵略者大舉南侵,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戰(zhàn)爭苦難。為了防御敵人的襲擊,保存自己,抗御外侮,冉莊一帶人民開始挖地洞,最后挖成地道。冉莊地道一般寬0.7至0.8米,高約1至1.5米,上距地面2米多。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,順沿東、西、南、北大街挖成4條干線地道,再由干線延伸出20多條支線,直通村外和周邊幾個村,最后挖成戶戶村連、村村相通、四通八達、上下呼應,長達16公里的地道網(wǎng)。在斗爭實踐中,冉莊人民用他們的智慧和艱苦的勞動, 把地道網(wǎng)建設得十分完備。地道分為作戰(zhàn)用的軍用地道和供群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。地道內有指揮部、休息室、儲糧室,設有路牌和油燈,還有地下兵工廠、翻眼、陷阱等多處秘密設施。同時,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,在墻壁、地面、井壁、牲口糟、炕面、鍋臺、衣柜等不易發(fā)現(xiàn)處,巧妙的構筑地道口,并加以偽裝,使敵人難以發(fā)現(xiàn)。為了便于監(jiān)視、射擊敵人,還利用高房、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,構筑工事多處,并與地道相通。同時,在街道、路口遍布地雷,將引線引入地道。這樣,冉莊地上地下各種工事相互配合,形成了一個個立體火力網(wǎng),成為一座能打能藏、可攻可守、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。 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冉莊人民飽嘗了日寇的血腥屠殺,經(jīng)受了血與火考驗的冉莊人民在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領導下,不畏強暴,奮起抗日,利用地道優(yōu)勢配合武工隊、野戰(zhàn)軍對敵作戰(zhàn)157次,殲敵2100余名,其中較大的戰(zhàn)役5次,榮獲了“地道戰(zhàn)模范村”的光榮稱號。

冉莊地道戰(zhàn)遺址保護區(qū)30萬平方米,保留著上世紀三、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(huán)境風貌。地下保留著當年的地道3000米,現(xiàn)對游客開放1200米。紀念館展廳占地面積960平方米。展廳內珍藏著寶貴的革命文物431件,其中一、二、三革命文物101件。
冉莊地道戰(zhàn)紀念館1959年建館并對游人開放。現(xiàn)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、全國首批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、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、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、河北省國防教育基地。2005年被列為全國首批百家紅色旅游經(jīng)典景區(qū)之一。冉莊地道戰(zhàn)紀念館是全國首批愛國教育基地免費開放單位之一,應上級要求,于2008年3月對外免費開放,門票免費。
地道設有墻根壁、地平面、牲口槽、炕面、鍋臺等各種偽裝的地道口。筑有碾盤、地平堡、柜臺、燒餅爐、石頭堡、高房、小廟等戰(zhàn)斗工事及暗室、暗槍眼、水井,都與地道相通,構成了一個縱深立體火力交叉蛛網(wǎng)陣地。地道內有指揮部、休息室、指路牌、油燈、陷阱、廚房、廁所和掩體。
走一遭“地下長城”
密布如蛛網(wǎng)的地下長城,就好像大平原的血脈,時隱時現(xiàn)中,以其強大的張力,支撐起一個民族永不妥協(xié)的精神!歲月流逝,日寇侵華的戰(zhàn)火硝煙,雖已熄滅60個春秋,但日寇在冀中平原燒殺搶掠,制造血腥慘案,亡我中華,給冀中乃至全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,卻永遠不能忘記。有侵略就有戰(zhàn)爭。為捍衛(wèi)家園,保存抗日有生力量,打擊和消滅敵人,在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領導下,冀中平原廣泛展開了地道戰(zhàn)。
冉莊地道戰(zhàn)是冀中平原地道戰(zhàn)的一個縮影,2005年5月份以來,來冉莊參觀的游人特別多,每天接待游客達上千人。
地道里是冬天暖,夏天涼,是避暑的好去處。沿著狹窄的地道口,記者貓著腰、懷著崇敬的心情,慢慢地往下走。身子一點一點沉下去,歷史的圖畫也一點一點清晰起來,有儲糧室、兵工廠、指揮室、作戰(zhàn)室、休息室。
冉莊的“地下長城”全長約有30華里,雖然向游人開放的僅僅是其中一段,但這一段絕對堪稱精華,在人們熟知的電影《地道戰(zhàn)》中,有其充分地展現(xiàn)。
高傳寶就是在這個指揮室喊:“各小組注意,各小組注意……”;日本鬼子向地道中灌的水就是流進了腳下這口井里;這間房子里召開過干部會議,定下了殺敵方案;這里掩護過群眾,躲過了敵人的掃蕩;這就是電影里令人為之驚嘆叫絕的,隱蔽在灶臺下的地道出口……
“地道戰(zhàn),是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,堅持持久戰(zhàn)和敵后游擊戰(zhàn)的一種特殊戰(zhàn)斗形式。”沿著低矮的“長城”,韓主任邊走邊向記者介紹?!澳阒廊角f地道戰(zhàn)神在何處嗎?”韓主任詭秘地看著記者。
“冉莊的地道是以十字街為中心挖成的4條主干線,24條支線,2條連村地道和2條突圍線。形成了戶戶相通,長達32華里!”
神秘的地方在于地道口的設置,比如鍋臺、炕面、馬槽——構思奇特,隱蔽巧妙。
這里的地道分為軍用和民用兩個部分。軍用地道內設有卡口、翻板陷阱、雙身洞、掩身洞等。對于進入地道內的敵人,就可插上門來打狗,堵住籠子抓雞。”
有了地道做依托,使抗日軍民在戰(zhàn)爭環(huán)境中能更好地開展各項工作,如地道電臺、地道報社、地道工廠、地道醫(yī)院等,形成了一條抗戰(zhàn)的地下長城。